DB63∕T 2338-2024 国家公园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监测技术规范(青海省)

ID

5235D79C308D41DFAC4F9F1E33178FEB

文件大小(MB)

0.68

页数:

13

文件格式:

pdf

日期:

2024/9/20

购买:

购买或下载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ICS 65.020.40,CCS B 65,DB63,青海省地方标准,DB 63/T 2338—2024,国家公园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监测技术规范,2024 - 08 - 21 发布 2024 - 09 - 25 实施,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DB63/T 2338—2024,I,目 次,前言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 1,3.1 .1,珍稀濒危野生植物1,3.2 .1,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3.3 .1,特有野生植物.1,3.4 .1,种群结构 1,3.5 .2,种群年龄结构.2,3.6 .2,生境2,4 监测对象.2,5 野外监测.2,5.1 资料查阅、标本信息收集.2,5.2 定位.2,5.3 目标物种样地基本信息调查 2,5.4 目标物种群落调查.2,5.5 目标物种种群调查.2,6 数据分析.2,6.1 划分种群年龄结构.2,6.2 分析年龄结构 3,6.3 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 3,6.4 绘制存活曲线和死亡率曲线 4,6.5 分析种群生存力4,6.6 预测种群数量时间序列4,7 监测成果.5,7.1 监测记录5,7.2 影像资料5,7.3 监测信息数据库5,7.4 监测报告5,DB63/T 2338—2024,II,附录A(规范性附录) 目标物种样地信息表6,附录B(资料性附录) 监测报告编写提纲 9,DB63/T 2338—2024,III,前 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提出,本文件由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服务保障中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青海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本文件起草人:周国英、王博、周少杰、李嘉楠、高英、刘德铭、肖元明、李全亮、马旭康、赵硕、,赵宝伟、刘娜、聂秀青、张发梅、王涛、王小赟,本文件由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监督实施,DB63/T 2338—2024,1,国家公园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监测技术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国家公园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监测的术语和定义、监测对象、野外监测、数据分析和监,测成果等,本文件适用于已建和拟建的国家公园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的监测,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39738 国家公园监测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由于自然分布局限、遭受人为或自然破坏,数量已降到临界水平,处于存在灭绝危险的植物种。包,括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和附录Ⅱ,以及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2015年联合,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CR)、濒危 (Endangered, EN)、,易危 (Vulnerable,VU)、近危 (Near Threatened,NT)的野生植物种,3.2,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青海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和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野,生植物,3.3,特有野生植物,野外分布在一个或几个特定区域内的野生植物,包括中国特有种、青海特有种、狭域特有种、古特,有种、新特有种、生态特有种等类型,3.4,种群结构,DB63/T 2338—2024,2,植物种群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它能反映种群变动规律,阐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趋势, 且,对群落结构有直接影响,其变化还能体现出群落的发展演变趋势,3.5,种群年龄结构,种群内不同年龄个体的分布或组配情况 ,3.6,生境,野生植物个体、种群能够正常生活或繁衍后代的场所或空间单位,4 监测对象,已建和拟建国家公园监测对象按照GB/T 39738执行,5 野外监测,5.1 资料查阅、标本信息收集,可通过《中国植物志》、《青海植物志》等工具书和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NSII中国标本资源平台,查询,获得物种识别特征,并初步划定调查区,5.2 定位,采用GPS定位,获取样方所处的地理坐标,精确读取到秒后两位,5.3 目标物种样地基本信息调查,调查主样方所处地点地理坐标和海拔、地形、坡度、坡向、坡位等生境因子,拍摄群落和种群照片,并填写附录A表A.1,5.4 目标物种群落调查,开展植物群落调查,设置3条以上样线,开展样方调查,5次以上重复,记录、测定、并填写附录A,表A.2,5.5 目标物种种群调查,样地内样方大小根据草本、灌木和乔木等分别设定草本1 m×1 m,灌木5 m×5 m,乔木28.28 m×28.28,m,对每一个样方利用铅制标签进行标记,且在样点的上方明显处利用有色条带进行标记,以便于进行,长期的跟踪统计。对样点内的植株进行逐一编号,记录、测定、并填写附录A表A.3,6 数据分析,6.1 划分种群年龄结构,DB63/T 2338—2024,3,可通过钻木取芯获得年轮,不易通过钻木取芯获得的,可利用植物的径级结构、高度级结构、叶片,总数级结构等来代替年龄结构,划分年龄等级:I级、II级、III级、IV级、V级等,6.2 分析年龄结构,根据划分的年龄结构,统计各龄级的植株数,以各龄级代表相对年龄作为纵轴,以各龄级植物个体,数为横轴,绘制种……

……